Board logo

标题: 刘备好可怜? [打印本页]

作者: 书剑飘零    时间: 2014-11-24 20:30     标题: 刘备好可怜?

突然之间,我觉得刘备好可怜 .相对于曹操,江山虽然三分,不如曹操的多。

    仁德虽然广布四海。我们知道,仁德,就因为他的仁德丧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铸造多少失败、流了多少无辜的鲜血!真是仁德不足以弥补假惺惺。相反,
觉得又可悲、又虚伪。正相反,曹操说干就干,说血腥就血腥。以至于挽救多少
人的无辜流血?再从他们的后代来说:我更觉得我们的刘备先生更可怜!妈的,
为了一个不成器的儿子守候,到头来落得个贻笑大方!试看,曹操之子哪个不是
如狼似虎!就我们的刘先主之子,他妈的懦弱残废、人渣一个!以前看到一篇报
道说:我们的刘后主是因为什么明智才装愚蠢。我想说真他妈一头猪。还聪明气
死我了!越写越气……

    为刘备不值!早知道还不如让他死了算了!害的赵云差点命丧黄泉。真是说
起来让人有点哭笑不得、不骂人就不解气。这里是真他妈的开玩笑!要说我们刘
后主看出天下大势想顺应历史的潮流。那我想说我们的中国智慧之代表——" 诸
葛武侯" 是吃素的?难道他没有看出来?那还说什么:" 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
年;中间还知五百年".那他妈的都被刘禅这不成器的的阿斗给抖露出来了!那么
诸葛武侯、他老爸——刘备都是傻逼,不是吗?所以,傻逼就是傻逼,毫无辨别
之余地。好可怜的刘备!一生兢兢业业。妈的就被一不成器的儿子给败了!真他
妈怄气啊!虽然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我看到好多文章说:刘禅多么豁达、多么的
富有先见之明,我就忍不住想骂人!这些写文章的人估计还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什
么的,想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我忍不住骂人:" 卧槽,这些教授们、专家学者们,
你们做学问认真点好不好?突然之间想到的。一气呵成,有感而发,估计有点偏
激,纯属讨论!有冒犯之处请勿见责!
作者: 婵幽    时间: 2014-11-25 00:36

楼主激动归激动,但正如楼主所说,做学问还是要认真点的。

虽说乱世中难辨是非黑白,但是一些根本性的原则还是分得清的,就连黄老邪这么不羁世俗礼教的人,也要承认忠孝等大节,而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正是大节。

仁德,必定是善的,是美的,是值得褒扬的,尤其在帝王君主身上,更加是可贵的品质。

残暴,必定是丑的,是恶的,是令人唾弃的,尤其在帝王君主身上,更加是黎民的灾难。

现时流行的仁义即等于虚伪,凶暴方为真性情等观念已经不是偏激可以形容的,简直就是是非不分,颠倒黑白,或者人云亦云,抑或哗众取宠?

仁德本身没有争论还价的余地,它只能是美德。只是说,具体到某个人身上,他是否真正在做仁德的事,他行事的方法是否有差错,他是否能终其一生贯彻仁德之道,这些才是可以争议的地方。

那刘备这个人是否对得起仁德的称号呢?

刘备决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犯过小错误,也犯过大错误,他曾经为了天下大业,行攻侵益州的不义之举,曾为了兄弟之情,搁置国贼曹魏兴兵伐吴。可以说,于仁德之道,他是有所亏欠的。

然而,刘备自起于行伍间,即以仁德为道,以民为本,历尽艰辛而不易本心,道愈难而志愈坚,信义著于四海,至令刺客不忍刺之,其得人心如此,临终教子,唯贤唯德,终其一世,贯彻仁道。

所以,刘备不失为一个真正具备仁德品质的君主,一个虽有缺陷,却仍可称为仁君的好君主。

而以曹操的数次血腥残暴行为为反面,则更容易讲明原则问题。如楼主所说的,曹操说干就干,说屠城就屠城,为了一个没头没主的父仇,屠杀手无寸铁的彭城百姓,南京大屠杀是中日间永远无法抹杀的民族矛盾,那曹操的大屠城又该如何定性呢?

刘备的仁德有没有害死过无辜的姓名呢?有!刘备退守江陵的时候,荆州百姓多归先主,乃至十余万众随行,先主不忍弃民而走,行程迟缓,为曹军追及,使得百姓同受干戈之难。但是这事情负主要责任是不是刘备呢?不是。战场的主导权在于曹军,刘备只是没能做出决断免除这场灾难。刘备是在确确实实地践行仁德之道,只是在这件具体的事情上,遭到了曹军的突袭,间接导致了百姓的伤亡。

所以,手执利器的人,确实需要仁德之道,否则便会造成多少无辜流血,而绝非挽救无辜流血。

另外就主贴几个小点啰嗦两句。

曹操之子哪个不是如狼似虎,骨肉相残,精彩绝伦,可惜了先走一步的曹熊,不能参加这场人伦盛宴!

刘阿斗虽然懦弱无能,后期更是近奸宦而乱朝政,但是好歹守着先辈的老本,看了蜀汉四十年,也算福大命大了。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但不是神棍,并不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刘备拼搏一生是为了践行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为了阿斗,否则看看长坂还在襁褓中的阿斗,之前他还没出世的时候,刘备是挺过了多少的挫折失败,他是怎么挺过来的?只是刘备未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理想,之后他儿子又没那个能力帮他完成而已。
作者: 缚手之力    时间: 2014-11-25 06:17

应该说齐备最不容易了,三国割据,曹操以天时,孙权是地利,刘备呢就是一个平民出身,至于以后的汉天子认亲,景王之后,呵景王的N代孙,查证又如何,混成卖草鞋的。不易呀,终先找了两个为他卖命的一个是杀猪出身(张飞),一个是杀人潜逃(关羽)后东奔西跑,辗转N次,请得一个有文化无背景的诸葛亮,一齐打天下,终能天下三分有其一,其实那时的实力与中原的曹操没法比。无论从地方的大小,军队的人数。刚要想恢复一下,将养一下,关羽又把荆州给丢了。本想一借报仇之义,二实取江东,再图中原,不想让一个书生给杀了个几乎全军覆没,唉,无奈白帝城托孤,其子无用,刘备心知肚明,可是他又能怎样呢,所以临终一句话给诸葛亮:其子能保则保,不能则取而代之。"这一句话就把个天才诸葛亮最后给累死了。所以刘备哪可怜呀,是真不易,也真厉害!!
作者: james_hypo    时间: 2014-11-25 09:55

《三国演义》看多了吧?所谓的仁德,我想说——呵呵(第一声)!一将功成万骨枯,刚出道时的一把火(也就是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其实是刘备干的)烧死了多少人?这是仁德?至于白帝城托孤,三国志的记载是“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注意,是成都之主,而不是取而代也,这个有本质区别。说白了,现在所知道的三国历史其实就是罗贯中的历史,刘备的可怜也好、仁德也罢,都是小说家言,不可全信!
作者: 文区义工    时间: 2014-11-25 10:26

刘备就是缺少曹操的气概,仁德也许只是一种手段呢,呵呵。
作者: 002193    时间: 2014-11-25 11:11

刘备的仁德是分等级的
他的眼泪也不是白白流的
其根本就是要维护自己的家天下
老百姓得过且过吧
只可惜生出的儿子叫阿斗
而不是才高八斗
呵呵
其实
阿斗后来乐不思蜀
也是一种政治魔略
不然,司马岂能容他。
作者: 婵幽    时间: 2014-11-25 20:41

引用:
原帖由 james_hypo 于 2014-11-25 09:55 发表 [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96906772&ptid=9252581][/bbs]
《三国演义》看多了吧?所谓的仁德,我想说——呵呵(第一声)!一将功成万骨枯,刚出道时的一把火(也就是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其实是刘备干的)烧死了多少人?这是仁德?至于白帝城托孤,三国志的记载是“如其不才 ...
博望坡的火是刘备烧的,关键刘备是烧的自家的东西,目的是诈败,因夏侯惇情敌追击之后设伏击败,跟烧死多少人没关系。

刘备真烧死人的是跟周瑜合伙那次,赤壁那把火主要功劳还要记在周瑜头上,累死的还有陆逊的那把火,怎不见有人拿这两把火来质疑周瑜和陆逊的人品,只知道周瑜和陆逊成了东吴的栋梁,苏东坡还为周瑜那把火大发了一次花痴,导致后世多少人跟着一起花痴……

归根到底,那是战场上的事情,两军交锋,本来就是生死拼搏,这时候讲仁德那仗还需要打吗,直接投降少冤死几个自己人算了。

但是,如果对方已经投降了,也就是说已经当了俘虏,这时候你还杀他们,那就绝对是不人道的了,如果是根本未参与到战争中,手无寸铁的百姓,杀这些人,那就是灭绝人性了。



另外,刘备的白帝拖孤,不妨看看史家陈寿的原文。【及其举国托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无需多言。

至于罗贯中的小说家之言不去说,我们仅说三国志里的史家之言。

陈寿的盖棺定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 本帖最后由 婵幽 于 2014-11-25 20:50 编辑 ]
作者: guoqi403    时间: 2014-11-29 18:50

刘备 并不可怜 ...他本布衣 皇室身份 还有待确认 只因偶遇黄巾之乱 才乘乱发迹 他又是幸运的 娶了3个老婆 有关张赵3个换命的好兄弟 当初没根据地 徐州陶谦居然送他 后来又装大方 送吕布 直到碰到诸葛亮。。才开始过上小康生活 后来成为一方诸侯 三分了天下 还称帝了。。。多少人一辈子碌碌无为 谁记得你呢 他成就了一方霸业 何谈可怜。。随后代不济没能统一  但和项羽相比 他赚大发了
作者: 轰炸    时间: 2015-2-9 09:43

谁让他生了个扶不起的阿斗
作者: wgq810224    时间: 2015-2-10 01:25

刘备会仁德 楼主真是说笑呢?仁德什么叫仁 什么叫德 我看刘备到死了也没领悟。

第一 出世就说自己是中山之后,但是无族谱考证,有没什么证据,就因为他姓刘???什么双手过膝 那是进化未完成啊

第二刘备是个白眼狼,被各地诸侯打的东逃西窜寄人篱下,从来不会想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第三荆州败后刘备要是仁德就不会协十万百姓退走,那为什么要带上百姓呢?就是挡曹操咯

第四就是谋夺益州这是赤果果的打劫啊。仁我看见了一点点 没有杀了刘璋 德我就不知道刘备把它扔在哪里了

第五说好的夺取益州后还荆州给孙权,虽然是人都是知道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真男人一言九鼎啊。哎!这时候德又不知道飞哪里去了。

第六白帝托孤 应该说是刘备最后在玩一把了,为什么要托孤,是要考考诸葛亮看他有多少忠心,刘备知道自己死后大权都在诸葛亮身上逼诸葛亮下忠心啊,不然诸葛亮比刘备会早死(在咽气前先咔擦掉猪头)

刘备从开始出世到咽下最后一口气 我就没看见刘备的德在什么地方,不应该叫仁德之主  应该叫缺德之主。

[ 本帖最后由 wgq810224 于 2015-2-10 01:30 编辑 ]
作者: wornibuke    时间: 2015-2-10 16:56

首先当时的记载不一定是对的,当时的记录没有现在这么精确,然后刘备乱世出英雄当上了皇帝,这就说明了自己的能力,最后死了,死时自己一生的基业还没有崩溃,甚至还比较安稳,这就够了,不管是作为皇帝还是作为平民,我不觉得他可怜啊。
作者: pla1    时间: 2015-2-16 18:31

刘备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  
  我们玩味历史,只能从史家的书面记载中去获知,这个往往和历史真相有极大的距离。因为史官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全真实临摹历史真相。再因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异常复杂的,或许我们可以知晓历史人物的功业,但无法获知他们内心中真实的想法。  
  刘备是真君子是伪君子我们无法从他本心中去探求他的真实意图,从他后来种种表现来分析,完全可以得出两种完全截然相反的意见。真君子还是伪君子? 
  这里我想提出一种反证法。关羽失荆州根源于他对孙权的蔑视,他拒绝了孙权的求婚请求,还辱骂来使,孙权从心里恼恨关羽,让吕蒙,陆逊袭取了荆州。关羽为什么鄙视孙权,就是认为孙权两面三刀,假仁假义,没有大丈夫的豪爽的气概。关羽傲上而不辱下,以他的为人是极为痛恨伪君子的,他和刘备入则同席,寝则同床,刘备如果是那种伪君子,虚情假意,在和关羽这样亲厚的关系下不可能能伪装起来,不可能赢得关羽为他死忠效命。如此推论,刘备乃真君子也。
作者: xindeyinian    时间: 2015-2-20 14:22

看了楼住的帖子,我想说说我自己对刘备的看法,刘备实际在历史上最后还是得到了肯定的,看看历代帝王庙里面清朝最后供奉的帝王,三国时代只有刘备一人而已,从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里面刘备还是被认可的,因为它代表着正统,而曹操代表着篡逆。开始三国志因为是晋朝写的,而晋朝又是代替曹魏,所以倾向于曹魏是正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儒学的发展,到了三国演义写成的明朝,刘备就成了正统的一方了。刘备的一生实际还是很不容易的,并且有许多的可取的地方,刘备的出身是三国里面数的上低的,只是一个织席贩履之徒。但是刘备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方诸侯,这就是很不容易得。并且一直胸怀大志,没有小富即安,作为诸侯他是属于势力弱小的一方的一直没有安身之地,几次到了覆灭的边缘,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慢慢的扭转了这个局势,最后赤壁一战成为了转折点,后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服输,不放弃的的精神,而且刘备和他的后继者我指(诸葛亮)一直以正统自居,决不偏安,就像后出师表里的话一样。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这些恰好符合了儒家思想,所以刘备最后随着时间的变化,终于成为了正统的帝王, 至于楼住说刘备的仁德,这确实是很重要的一点,就像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对刘备说的一样,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取地利,主公可取人和,这个人和确实是刘备的成功之本,他在用人这方面确实像他的老祖宗刘邦,自己论能力并不是最强的,但是这个用人的能力确实是无人能敌的,就是靠着仁德刘备得到了很多的人心。也就像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司马懿最后临死前对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说的一样。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子心者为诸侯,得诸侯心者,只能当士大夫。刘备就是靠着他的仁德得到了人心,最后促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 本帖最后由 xindeyinian 于 2015-2-21 01:04 编辑 ]
作者: 花间游    时间: 2015-2-20 22:46

刘备的名声是三国演义帮他打的,至于仁德?乱世中饿不死就是仁德。
还有刘备白眼狼确实很出名,而且他的结拜兄弟张飞关羽都死的挺惨。甚至有很多三国同人小说专门黑刘备。

刘备这个人和宋江相似,又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宋江带着107个兄弟枉送了性命。

话说关羽死因还有晁盖的死因都是一个谜。

大部分豪杰看不起刘备的地方在于他能力不足,然后接着别人的力量成就自己的名声。

三国曹操胜利有各种原因,我也不好说,但是单是看三国演义就觉得刘备怎么好是不对的。

诸葛亮三顾茅庐有两种可能,第一是刘备真的需要一个谋士,第二是他们串通好了演戏。不然诸葛亮只能在刘备麾下做一个普通谋士不能一言九鼎。
作者: 八路之一    时间: 2015-2-22 16:18     标题: 刘备给弄混浑哒!

个人以为不要把三国演义上的,三国志中的和历史上的刘备给弄混哒,否则不好评论!这三个刘备可以说完全不算同一人,呵呵
作者: qpalzmn    时间: 2015-2-22 22:13

刘备也并非真仁德,真仁德的不可能建的了曙
作者: alfabeta    时间: 2015-2-23 18:03

我就想不通,刘皇叔为什么能博得那么好的名声
作者: 思考法    时间: 2015-2-28 12:59

刘备是一代雄主,他从一介草民到三分天下成就一方霸业,过程没啥可怜的,楼主不要被三国演义所迷惑了,那书只是打发打发时间而已,真拿他当历史书可就玩玩了,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在没遇到诸葛亮之前多惨是的,但是人家是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中将与省长·····人家混的惨,要成就霸业没点苦头是不可能的,但说人家可怜就过了,而他的儿子昏庸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他之所以没有啥作为是被诸葛亮架空了,当时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可以说是总管全国,刘禅就是看着而以,而当诸葛亮死后蜀国29年以后才灭,就可以说明问题了,而乐不思蜀我虽然鄙视···但也不的不说这是明智的做法,毕竟人家活了下来,有一个叫李煜的亡国之君倒是思念故国不过不久被一杯毒酒弄死了
作者: zyc1101100    时间: 2015-3-1 03:56

其实看三国的读者,已经被书中的故事情节给吸引了,作者书中明显美化蜀国等,故意贬低其他国家,这个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已,我确实也很喜欢蜀国,玩游戏也是玩蜀国的英雄,并且一味的讨厌其他2国的英雄人物,这是以前深深受到三国的影响,先能正确客观的理性看待了.不会在单纯的厌恶和喜好.
    刘备从卖草鞋的白手起家到各据一方的开国皇帝也不算可怜了.
作者: 表情    时间: 2015-3-1 11:39

楼主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不可以以偏概全...首先声明,本人以下言论的出发点全源自于小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没有任何关联,所以后面拍砖的各位兄弟请看仔细再拍,谢谢!

刘备此人的仁德设计源自于罗贯中老先生小说的创作需要,并非史实刘备的性格,其实从这种人物性格设定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最终结局了,历史上凡是能当皇帝君主的就没有一个是以仁德性格坐上皇帝宝座的,为什么?大家不难看出你仁德了就好像农夫与蛇故事里的农夫,或者东郭先生此类的人物,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想想历史上那些叱诧风云的君主皇帝哪个不是双手沾满血腥,踩着大堆的敌对尸骸坐上皇位的,凡是讲仁德的君主基本上都成了别人的垫脚石了!再来看看刘备,为什么会有仁德的名声呢?我觉得应该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携数万百姓一起逃生的那段情节了,明里看好像刘备很仁慈,为了不使百姓遭到屠杀而不惜放弃快速跑路的机会,要我的感觉这件事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想想看:先把对手妖魔化(不过说起来还怪老曹自己在徐州搞得屠城)让百姓觉得不走就是死,然后留一座空城给老曹,还给自己搏了个仁义的好名声(只要百姓逃出去肯定会对刘备感恩戴德的到处宣扬),真可谓是一箭三雕啊,厉害厉害!看看最后为了百姓抛妻弃子的结局,不得不让人感叹刘玄德真乃仁德之人啊...

再来说说阿斗吧,看到阿斗后来的表现,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可怜的孩子肯定是在长坂坡让刘备给摔傻了,你想想啊,那么小的婴孩就那么摔在地上留下什么脑震荡的后遗症是在所难免的哦,嘿嘿!其实,说起来白帝城托孤的时候阿斗才多大,小孩子嘛很容易受人摆布,整天又不用操什么心(诸葛亮当丞相独揽大权,我觉得阿斗和刘协没什么不同)不吃喝玩乐对得起自己吗?后来诸葛亮死了阿斗也长大了,可惜天性已经被习惯所代替了,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会有乐不思蜀的事情发生,这不是阿斗有多聪明或是什么看透本质的大智若愚,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是一种天性使然或者是习惯性的回答而已,在阿斗来看当不当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继续吃喝玩乐,只要是可以继续吃喝玩乐换个地方和身份对他来说根本就无所谓,就好像小孩子一样在家里玩和去幼儿园玩没什么区别,不是吗!





欢迎光临 SiS001! Board - [第一会所 关闭注册] (http://23.225.255.76/luntan/) Powered by Discuz! 7.2